【港城議事】提高利用數據的意識和能力
秦皇島日報 張汝明
《秦皇島日報》日前刊登“權威發(fā)布”的報道,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、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(zhí)法局負責同志介紹了我市近年來12345政務服務熱線運行情況:2021年至2024年,熱線累計接聽群眾來電超192.2萬個,其中,2021年30.2萬個、2022年38.2萬個、2023年55.3萬個、2024年68.5萬個。
民間有句話:“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?!比绻恰巴庑小笨?,這篇報道就是總結匯報熱線工作情況,屬常規(guī)動作,而要是“內行”就能看出其中“門道”。什么“門道”?直觀告訴你什么是大數據、大數據有什么價值、如何利用大數據指導工作。
大數據有什么價值?如果把數據只是當成數字看,沒有價值。數據的價值產生于對其進行分析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其中的“門道”或規(guī)律,然后對癥下藥,“靶向治療”,事半功倍,這就是數據的價值。如對上面的一組數據進行分析就能發(fā)現(xiàn),熱線電話每年呈上升趨勢,為什么?原因之一是:熱線管用,真解決問題,得到群眾的信任,所以,群眾有訴求首先想到熱線解決。這就彰顯出熱線的重要作用,架起了黨群連心橋,激勵主管單位在今后的工作中,不斷對熱線進行完善提高,把熱線辦得更好,更好地為群眾服務。
如何利用大數據指導工作?上面兩個單位進行了很好的實踐,形成了“樣板間”。這兩個單位沒有讓數據沉睡,而是分析研究熱線的數據,從中發(fā)現(xiàn)共性問題、突出問題、重復出現(xiàn)的問題等,然后又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,具體抓好以下兩項工作。
預警督辦。熱線主管單位定期對熱線電話進行分析研判,找到集中、重復反映的熱點、難點問題,隨后向承辦單位發(fā)出預警、督辦。這樣做既體現(xiàn)了數據的價值,又督促承辦單位引起重視,促進問題得到解決,促使承辦單位舉一反三,從源頭治理,增強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建言獻策。熱線主管單位通過對熱線電話的數據進行歸納整理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群眾的訴求涉及哪些部門、哪些領域,哪些問題反復出現(xiàn),群眾最關注哪些問題等,從中精準分析社情民意。在此基礎上寫出分析專報,提出解決建議。近年來,他們共計寫出涉及消防、教育培訓、食品安全、占道經營等數據分析專報16期。
就黨政機關而言,各單位都有數據,單位領導要像熱線主管單位那樣,提高利用數據的意識和能力。數據不是抽象的數字,而是待挖掘的“寶藏”,不要讓數據沉睡在電腦里、檔案里,要把數據用起來,從數據中“淘寶”,把數據變成寶貴資源,服務于高質量發(fā)展和為民造福。
編輯:王俏
責編:李志財
編審:劉福慶
監(jiān)審:王勍